客服热线:010-85229988
  • 五统一模式服务红木全产业链
  • 让红木交易更简单
  • 关注微信公众号
嘉德春拍家具重器,四件成堂的黄花梨嵌大理石圈椅
2018-06-19 10:03 来源: 北京红木交易中心

 

引言

椅子,在人类追求文明的进程中慢慢产生,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材质、造型的单一到多元。

圈椅是中国椅具中最为经典的著作,圈椅之最,堪称标准器。它造型为上圆下方,外圆内方,暗和中国文化。座靠时可使人的臂膀都倚着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适。

中国嘉德《清隽明朗》专场推出了四件成堂的黄花梨嵌大理石圈椅,同时著录于王世襄的《明式家具萃珍》和中国古典家具学会所著的《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图录》,王世襄先生在书中评价:圈椅制作简洁,扶手不出头,与前足上端用挖烟袋锅榫卯结合,较少见。四件成堂,保存完好, 十分难得。

 圈椅的演变之路

当人们经历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过渡阶段时,唐代出现了有靠背的椅子。这种椅子的形象在唐代著名画家周昉的《挥扇仕女图》和五代著名画家周文矩的《宫中图》里出现。《挥扇仕女图》中的椅具看起来宽大厚重,凳腿处以细致的雕刻和彩绘进行装饰,富丽华贵,《宫中图》中的则简洁清雅,这两位描绘的都是宫廷妇女的生活场景,可见这种慵懒闲憩的坐姿已经在上层流行。

唐 周昉《挥扇仕女图》

五代 周文矩 《宫中图》

关于圈椅的起源,有种说法认为源头是上古时期的弧形三足凭几,用于席地而坐,或者置于后来出现的台座(或称“榻”)上使用。这种席地而坐时期的弧形凭几,三足落地,供人倚靠,这与圈椅的上半部构造异曲同工,形式和意匠充满了汉文化的色彩。

三国  三足漆凭几  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出土

另一说法是圈椅由交椅演变而来,圆后背交椅的椅膀后背与扶手一顺而下,就座时,肘部、臂膀一并得到支撑,后来逐渐发展为专门在室内使用的圈椅。圈椅延续了交椅的上身,为了增加其稳定性,将交椅的交叉腿改变四足直腿。

可折叠的交椅的称呼始见于宋代文献,源于东汉时从外域传来的交杌。《梦梁录》在“家生动事”条中列有“卓桌、凳、凉床、交椅、兀子、绳床、竹椅、裙厨、衣架、基盘、面桶、脚桶、浴桶、大小提桶”等物品。可见交椅这种在宋朝广泛使用的折叠家具是给一个没有靠背的交杌安上了一个椅圈。

值得注意的是,制作曲线造型的木构件的技术,在椅圈出现之前已经存在。但直到宋代起居方式彻底改变之后,高足坐具成批出现,才能形成稳定的需求和市场规模。

北齐 《校书图》中的交杌

与当今常见的圈椅形象相近的椅具开始出现在宋朝,宋代文献中有“作栲栳,屈曲竹、木为圈形扶手”的记载。在宋人画《会昌九老图》中则较为具体。较为低矮的椅圈也印证了交椅和圈椅的椅圈来源于“三足凭几”一说。宋代出现的圈椅最大的特点是搭脑与扶手没有台阶落差,而是顺势缓行而下。

宋人 《会昌九老图》

椅圈一般由三接或五接构成,连接采用楔钉榫连接。楔钉榫是连接古典家具中弧形材料常用的榫卯结构,常用在交椅、圈椅的扶手。它把弧形材料截割用上下两片出榫嵌接,再在中部插入平行四边形的楔钉,能使连接材上下、左右不错移和紧密的接合连成。

在明代,人们对这种椅式极为推崇,因此当时又美名为“太师椅”。在西方以“铁马蹄扶手椅”一词来形容靠背扶手作U形铁马蹄的圈椅。晚明的百科全书《三才图会》中,有一帧带“圈椅”标题的插图,展示了圆背扶手椅,而现今国人则更偏好“圈椅”的称谓。明代中后期,圈椅在工艺造型上,有了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它的扶手两头,变化角度很大,有出头镂花的,也有不出头的,直接与鹅脖棍相连,使圈椅与椅身浑然一体。有的扶手尽头向外翻卷,并在其上雕镌花纹,增加美感。


《三才图会》中的圈椅

椅面以木板作面,和平常椅子的底盘无大区别,圈椅大多采用光素手法,只在背板正中浮雕一组简单的纹饰,但都很浅。

发展到明代,圈椅的靠背和扶手连在一起,圆形靠背顺势而下,造型优美,符合使用要求。靠着圆弧形的椅圈,双手自然搭在扶手上,可让背部与手同时得到放松。因此,椅圈的设计不仅具有美观的作用,而且具有非常强的使用功能。
 椅背做成了与人体脊椎相适的“S”形曲线,能与人体后背贴合,供靠背休息,所以称为“靠背板”。明式家具制作时,已经考虑到人体工程学,并且运用到家具的形体设计上。

平直的坐面与弯曲的扶靠形成了沉稳与流动之间的对比感,椅腿的下端出现双连枨接椅腿,上为直枨下为罗锅枨,与坐下沿的双直枨上下呼应,且有变化。这是明式家具大量运用曲线造型的特点。

需要细说的是,明式家具和明代家具不是一回事。明代家具是指在明代执着的家具,是时间概念;而明式家具则是艺术概念,特指从明代中叶到清乾隆前,以硬木制作、设计简约、制作精良的优质家具。

四件成堂的臻稀

明式家具简静多态,早先一步开始崇尚简约的西方注定会更早关注明式家具,传奇的亚洲艺术品超级推手安思远更是其中的关键人物。215年春的纽约亚洲艺术周,安思远旧藏的成堂圈椅联袂亮相,经过多轮竞标,这套椅子最终以超过估价12倍之多的968.5万美元被中国内地买家购得。

安思远旧藏圈椅

这四堂椅子当时创下了黄花梨家具同类品种的世界拍卖纪录,除了安思远的名号加持,也有另外一层重要原因。由于历史的原因,成双成对的椅具经常失散。椅子一旦成对,甚至四件、六件的出现,其价位便上翻,但绝对不是简单的一只椅子的价格乘以四。

中国古代硬木家具的制作,受到加工工具的限制,少有大批量生产的。上至宫廷下至黎民,常常按需制作。成堂打造的家具,必是为了满足富贵之家深宅大院的要求。

已知成堂保存至今的圈椅仅有7套。

安思远拍出天价的这款椅子共计10把之多,另外的3对,分别亮相于1989年纽约苏富比春拍、2017年伦敦佳士得秋拍、以及2017年秋香港木趣居展览。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博物馆的4把仿竹节圈椅,广为人知。而1998年广汉堂的4把螭龙纹圈椅,和美国明代家具集团公司的4把寿字纹圈椅,则鲜有人知道。还有两堂圈椅,分别是香港大观堂旧藏和2004年秋纽约佳士得拍品。

纳尔逊博物馆仿竹节圈椅

价格反映了需求,需求反映了文化。自古以来,美丽、耐久、稀有、纯粹,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物质的崇拜。这四个要素也是人类追求和保存“长物”的基本心理。这其中,对价格影响最大、最直接的,主要是—稀有,比如存世少且资源难以再生的黄花梨或紫檀的成堂家具。

清隽明朗,黄花梨嵌大理石圈椅

中国嘉德《清隽明朗》专场推出的这四件成堂的清早期黄花梨嵌大理石圈椅,靠背分三段攒成,中段圆开光镶不同色泽的大理石,扶手不出头。

 黄花梨嵌大理石圈椅


扶手不出头的圈椅比出头的圈椅显得更为稀有。在实用上,不出头圈椅可以放在桌案前使用,而出头扶手椅在这方面有局限性,起坐移步时,椅子出头挂扯衣服,磕撞身体。

黄花梨嵌大理石圈椅正面

在设计上,圈椅扶手出头有一种向外张力和视觉动感,但以极简主义的观念,不出头圈椅更符合现代主义的理念,更功能化,线条更简练。它注重鹅脖与椅圈扶手接合处多变而微妙的曲线变化,更是可贵的亮点。


明式家具各时期不出头圈椅的的形态分别为:明晚期,不出头圈椅周身无雕饰,无联帮棍。大量的明代万历年间刻本中可见此种不出头圈椅图像,可资佐证。如明万历刻本《忠义水浒全传》版画插图中的圈椅显示,扶手不出头,无联帮棍,全身光素。

明万历刻本《忠义水浒全传》版画插图中的圈椅

不出头的扶手与笔直而上的椅足用烟袋锅榫卯结合, 丝丝入扣榫卯精严。虽历数百年蹉跎,始终不离不弃。接合处折转明朗清爽,丝毫不含混。这是较为少见的做法。


至清早期,靠背板出现雕饰图案。造型和雕饰图案均呈黄花梨家具晚期的时代特征。这四件成堂的黄花梨圈椅靠背板由三段攒成,中段圆开光内镶嵌精心挑选的圆形大理石,纹理及浓淡皆不同,仿佛四季不同的风光。理石背面则有髹漆,制作考究。山水题材的绘画,在宋代、明清都颇受青睐,在家具上表现出水墨效果,或为一脉相承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赏心悦目;而且纹理美观的黄花梨木和色彩鲜明的优质大理石,恰能表现出这样的水墨山水效果,清新而文雅。


椅背镶嵌的大理石

不仅鹅脖笔直,联邦棍亦是直线型,这在所有不出头的黄花梨圈椅中,是个孤例。

香港皮克斯氏(Piccus)收藏品中有一件类似的鸡翅木扶手椅,也带有三般式的扶手,并以相同的弧形弯材接合法与盲榫相接 。

黄花梨嵌大理石圈椅侧面

圈椅为软藤座面,乘坐更加舒适。这样的美正如明末画家文震亨在著作《长物志》里所说的“随方制象,各有所宜,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一样,蕴含着不要强求、追寻本性的审美观念。
 




版权所有©2016-2018北京红木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1556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