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墩是中国传统家具凳具中富有个性的坐具,圆形,腹部大,上下小,其造型尤似古代的鼓,故又叫鼓墩。又叫坐墩,这种圆凳一般都是女子所坐,由于爱美的女子常常在座椅上装饰自己所绣的丝织物,在它上面覆盖一方丝绣织物,彰显其华丽,故又名绣墩。
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介绍:“腰鼓形坐墩,是战国以来妇女为熏香取暖专用的坐具。”唐代以前人们一般席地而坐,家具多为低型,唐以后起居方式改为垂足而坐,家具也随之变为高型,绣墩作为垂足而坐的一种家具形式也由此而产生了。到了唐代,受佛教莲台影响,唐代妇女坐具多作腰鼓式,称为“基台”或“荃蹄”。这些坐具在宫廷中使用,上覆盖绣帕一块,故又称“绣墩”。经宋代的沿袭,至明清,绣墩已成为一种坐具。为凳子中的佼佼者,不仅灵秀,而且富丽。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
宋代高宗的《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第八段「孝治章」中所绘的案形表明这类家具可自由置于室内外。榻边六位仕女所坐圆形绣墩,可代表宋代此类坐墩的基本形式,也是五代、宋时一种普遍的坐具。而真正的垂足高坐是从宋代开始。到了宋、元时期还出现了紫花、褐花等花饰。
《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第八段「孝治章」
宋徽宗 文会图
绣墩具有古雅之趣,它在造型艺术上更是千姿百态,座面的式样除圆形外,有海棠、梅花、瓜棱、椭圆形等。绣墩又有开光和不开光之区分,开光有五开光、六开光。不少绣墩上下两头各做出弦纹一道,雕击鼓钉,既简朴又美观。墩圈雕花精致,或海棠,或竹节,或藤蔓,栩栩如生,极富有艺术感染力。墩面的装饰也很讲究,除板外,还有镶嵌彩石、影木,大理石、藤等。绣墩的制作木材非常讲究,常用紫檀、花梨、红木等。另外,明清两代瓷墩的使用极为普通,有德化、醴陵、景德镇等地的产品。
唐寅 韩熙载夜宴图
冷枚 连生贵子图
绣墩的使用者多为女性,这种形象一直延续到明代以前。到了明代,绣墩的体型相对于前朝开始变小,显更加秀气。进入清代,绣墩除在造型上较明代为瘦而显秀雅外,还从传统圆形造型上派生出海棠式、梅花式、六角式和八角式等形式。《十二美人图》中三位宫廷嫔妃均坐于绣墩之上,不仅在室内使用,也常在庭园、室外使用。
十二美人图
禹之鼎 牟司马相图
古画上女子端庄的坐姿与婉约的气质,或伏案描红,或览卷闲读,或凭栏远眺,或低眉穿针引线……轻纱裙袂之下,经常会看到玲珑秀雅的墩子。
图片整理自网络
只用于文化传播,不作商业用途
如使用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