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航>> 热点新闻
漫谈古画里的“春节”
发布时间:2018-02-09 10:07来源:北京红木交易中心

 

古画不仅是珍贵的艺术品,同时还携带着服饰、家具、习俗等中国古代的历史信息。春节,在中国已经延续了四千年的节日,团圆、迎春和接福总是紧紧联系在一起,古代的民间画手、文人画家与宫廷画师们留下了许多作品供后人参考。

 

春节习俗在先秦已出现萌芽,虽然当时是与立春节气有关,但也是为了欢度新年而在新旧交替之际进行的。此时期的礼俗包括傩祭、立桃人、扫尘、宴会、祭祀祖先等。汉魏时期是春节习俗的定型期,相关庆贺活动有除夕驱傩、正旦朝会、立神荼郁垒、放爆竹以及聚宴饮酒等。到唐宋时期,春节习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傩祭活动的民俗性与娱乐性增强,另外还要守岁、立门神、挂年画、帖春联。而拜年的习俗在此时也趋于完善,不仅有尊卑长幼之分,还要互送节物。在宫廷中皇帝要在早朝时接受百官的祝祷,官员之间社交性的拜年出现了以“名刺”代贺的情况,很多官宦之家并不亲自登门拜年。此后,明清之际的春节习俗也基本沿袭了唐宋时期的旧俗。

 

 

 

《太平春市图》

 

春节时家家除尘,“尘”与“陈”谐音,因此新春扫尘便有了“陈陈布新”的含义。明代李士达()作于1615年的《岁朝图》中就描绘了扫尘的场面,画中一文士倚桌案坐于阁中,屋外一童子正拿着扫帚清扫院落,为庆贺年节做准备。

 

明 李士达 《岁朝图》

 

李士达的另一作品《岁朝村庆图》作于戊午腊月的石湖,作品描绘了村庄中的门户洞开,儿童燃放鞭炮,大人忙碌的景象,其中百姓家使用的家具也出现在画面里,充满了喜庆欢乐的气息。

 

 

明  李士达 《岁朝村庆图》

 

同为明代画家袁尚统的《岁朝图》创作于春日,画中的众多孩童在院中敲锣、打鼓、放鞭炮,屋内有三位长者坐在靠背椅上,同桌对饮观看儿童嬉戏。

 

 

明 袁尚统《岁朝图》

 

清朝的岁朝图就更为热闹喜庆。姚文瀚的《岁朝欢庆图》里男女主人端坐厅堂,孩童们则敲锣击鼓,吹笙拍板耍傀儡、点燃炮竹、嬉戏于庭院中。家仆们或持酒壶侍立,或端送糕果,穿梭于前厅迴廊里;后院妇女忙碌准备年夜饭,远处阁楼上男仆合力悬挂着大灯笼;庭院火盆烧着松枝、芝麻秸;室内布置着四季花卉大屏,朱几瓶插牡丹,烘托出满堂富贵吉祥的年味。

 

 

清 姚文瀚《岁朝欢庆图》

 

冷枚的《闹春图》同样是一大户家族在新春之际于庭院中欢庆的场景,人物众多,以前上方坐椅官员为主人公,僮仆妇孺、童婴围绕其间,一派欢庆喜象。

 

 

清 冷枚《闹春图》

 

杨晋的《岁朝图》则是访亲拜年的场面。小桥上有一长者持杖前行,其后有一童仆手持卷轴跟随,远处的屋中有四人临桌而坐,桌上置有酒食,屋内的柱旁有两位侍童等候。

 

清 杨晋 《岁朝图》

 

而张俨《岁朝图》描绘的是春节时在内室的女性和儿童,儿童嬉闹,室内有榻与长桌,桌子上放着盆景,榻上有书画,这些富有寓意的物品被称为岁朝清供。

 

清 张俨 《岁朝图》

 

作为传统节日中的重中之重,宫廷对于春节的庆贺自然隆重,仅乾隆皇帝就创作过数十幅的《岁朝图》。《乾隆帝岁朝行乐图》的前景庭院中盘坐并手持如意的是乾隆皇帝,目光慈祥充满爱意,他的脚下有一童子在烧炭火,两边站立着多位皇族子弟,院中有孩童做点炮竹状,后景中的童子或堆雪狮、或在长廊中观看,形态各异。宫廷的长廊中挂满了彩色灯笼,柱子上也贴着春联。

 

 

清 丁观鹏 郎世宁等《乾隆帝岁朝行乐图》

 

©2015-2016北京红木交易中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