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新闻>> 热点新闻
上海博物馆藏家具重器|黄花梨圆后背交椅
发布时间:2017-11-23 16:08来源:北京红木交易中心

这件明代的黄花梨圆后背交椅由庄氏家族在1993年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它座面长70cm,宽46.5cm,高58cm,通高109cm,原为王世襄先生旧藏。

 

  

 

 

交椅因腿足交叉而得名,又称折叠椅,它不仅适于居家使用,也是达官贵人外出携带的常备之器。这种造型的椅子在两宋时期已经出现,它下半部分的形态与交杌完全相同,都是由直材组成的。交杌是从域外传入的家具,早期实物已不存于世。

 

 

北齐 《校书图》中的交杌
 

交椅同样未见宋朝实物,但在宋人绘画中可见其形象。北宋苏汉臣的《蕉荫击球图》中的妇人倚靠长桌,身后是一把圆后背交椅;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的医馆出现了直背交椅。宋人的《春游晚归图》中一名侍从为主人肩扛交椅。

 

 

北齐 《校书图》中的交杌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直背交椅

 


宋 佚人《春游晚归图》
 

家具的器形都是出于实用的需求,坐姿决定了坐具的造型。唐时,垂足而坐开始在上层社会流行,至宋朝起居方式已发生彻底改变,高型坐具已经家喻户晓,朝野皆用。也让交椅这种既美观又实用的家具普及开来。

 

 

南宋  刘松年  《十八学士图》

 

交椅分直后背和圆后背两种形式。现存世量而言,圆后背交椅较多。这是因为,直后背的舒适度不如圆后背。圆后背交椅是中国人的创新,这种大曲率的圆弧形木质靠背制作起来十分复杂,只有在木作技术十分发达的中国才会发展出这样的家具部件。因为以榫卯技术为核心的细木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很发达。

 

上海博物馆的这件明代圆后背交椅坐面为绳编软屉,靠背为攒框镶板,透雕螭纹、麒麟纹,下为壸门亮脚,椅子主要构件的交接部位,弯曲部位,以及部分榫卯的结合部位,都镶有铜饰件,这些铜活起到加固的作用,同时也有独特的装饰效果,达到了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结合,可是说是明式家具的杰出作品。

 

 

 

明代交椅的使用较前朝更为普遍,使用的各种场景常见于文人画中,仇英的《桐阴昼静图》描绘一文人闭目坐在交椅上假寐,交易靠背与坐面为藤编,靠背倾角较大,为躺椅样式,可以半躺仰坐,这样的交椅也叫“醉翁椅”,椅前有一造型简洁的书桌,桌上备书卷文具。

 

 

明  仇英《桐阴昼静图》

 

明人绘《鳞堂秋宴图》中出现了直后背交椅,这又是一场文人之间的聚会,从居于首座老者的坐姿来看,似是一把有搭脑有扶手的直后背交椅,可见明朝时,直后背交椅的造型较前朝多样,这与明朝文人开始参与制作家具有关。

 

 

明 佚人绘《鳞堂秋宴图》
 


明 唐寅《李端端图》

 

明刊本《鲁班经》中出现了圆后背交椅的详细图像和文字说明,记录了明朝时制作交椅的具体样式。明代厅堂陈设以俭素为美,与清代讲究固定的摆设截然不同,家具每每因事而设,灵活多变。

 

 

《鲁班经》中的圆后背交椅
 

圆后背交椅的造型在宋以后没有显著变化,有所改变的只是局部造型和装饰纹样。椅圈的形状是宋人所称的“栲栳样”,《通雅》对“栲栳”的解释为“屈竹为器”,可若由木材而作,就是分段接成,没断弯材严丝合缝地由楔钉榫连成一体,很隐蔽,不显眼,却是关键。让整把椅子婉转柔和,一顺而下,对身体形成合抱之势。

 

圆后背交椅是显示特殊身份的坐具,多设在中堂显眼位置,有凌驾四座之势,俗话还有“第一把交椅”的说法,都说明它的尊贵和崇高。

 

 

清 郎世宁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
 

 

清 郎世宁 《乾隆帝元宵行乐图》

 

 

版权归北京红木交易中心所有 

 欢迎转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5-2016北京红木交易中心有限公司